该跨学科融合课程由语文组王亚茹老师、许冬雪老师、纪智颖老师和音乐组徐玲老师、武闻彤老师共同开设。
课程第一阶段以初中年级学生自选的古诗词作品为创作文本,语文教师王亚茹、许冬雪、纪智颖通过风格鉴赏、语言涵咏、意境品评、情感揣摩、知人论世等方式,将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晏殊的《浣溪沙》所描绘的诗词内涵传递给学生们。同学们沉浸在古诗词的韵律、意境和情感中,为后续的音乐创作和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第二阶段,音乐教师徐玲、武闻彤开始向学生教授基本的作曲技巧,在风格的把握,诗词与歌曲情感的统一及古曲创作的方式上,为学生做了细致的讲解。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弹奏拇指琴感受乐句走向,尝试用民族音乐创作中“鱼咬尾”“换头和尾”等方式编创乐句。其中,参与音频歌曲演唱的学生分别是初一2班宋旭尧、韩珂,初一3班贾然、闫炳邑。
过程中通过点阵笔和智慧平台的结合应用,学生们的作曲过程能够被实时记录并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让老师们清晰掌握学生们在学习作曲技巧过程中的专注程度、思维轨迹、理解程度以及技能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创作任务。学生们完成谱曲创作后,分组进行班内展示,教师完善提升,之后全班学生随着音乐教师的伴奏进行诗词吟诵,最终择优呈现课程成果。
课后,教师利用点阵技术呈现的数据进行后续的教学评估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查看自己的创作数据和结果来反思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这种基于数据的反馈和学习过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作效果,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对中学各年级的学生都提出了背诵古诗词的要求,音乐教材中的古诗词歌曲比例也有明显的增加。我校在初一年级做试点,以音乐为载体,学习、深入了解古诗词作品,使古诗词作品在音乐的旋律中,依字行腔,让音乐的情绪变化与诗词的跌宕起伏发生碰撞,加深学生对对诗词内涵的深入理解和对音乐旋律的走向探究,使学生在传唱中掌握古诗词历史知识,积淀文化底蕴,提高古典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诗风词韵的探究激情。点阵技术的介入,拓宽了跨学科创新融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成为更具创新和创造力的人才。
5.当诗歌遇见歌 音频:初一1班学生集体编创、演唱古诗词歌曲《浣溪沙》
5.当诗歌遇上歌视频1
5.当诗歌遇上歌视频2
5.当诗歌遇上歌视频3